第143章 用知识的火苗,点亮大唐王朝的未来!_大唐至尊龙帝
笔趣阁 > 大唐至尊龙帝 > 第143章 用知识的火苗,点亮大唐王朝的未来!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43章 用知识的火苗,点亮大唐王朝的未来!

  “嗯。情况跟朕预料的相差无几,只是朕不曾料到,其中的差距竟然会夸张到这种程度。”

  即便是作为现代人的李建元,看到如此夸张的比例差距,都忍不住在心中感叹起来。

  如果把现代的标准拿来对照大唐王朝的百姓,90%以上的大唐百姓,甚至连小学生都比不上。

  小学生起码认识几个字,然而去地方随便找两个人出来,他们十有八九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。

  “陛下,昨晚我们整理数据的时候,就在思考陛下提出的义务教育,就算是地方财政抽调税收的一部分来补贴义务教育,若想要落实陛下的九年义务教育制度,其中难度不言而喻,搞不好贴上地方所有财政,都填不满这头吞金巨兽。”

  李贤一拱手,将自己的担忧说了出来。

  义务教育的举措自然是绝妙,可实施起来的难度太大。

  暂且不论其他问题,财政方面的压力,就不是现在的大唐王朝能够支撑的。

  慕容观复点头,补充道:“如果再加上陛下准备让文人们编写的教材,光是用来印制教材的纸张,就是一笔极大的开销。算上笔墨纸砚等等,哪怕是掏空国库,都不一定能填满这笔数。”

  如今阶段的大唐王朝,已经过了造纸术改良的时期,造纸的技艺远超大周王朝。

  但正儿八经,用来书写和印刷的纸张,依旧不是寻常人家能够负担的起的。

  某些偏远地方,还流传出为了给儿子买纸读书,日后好参加科考博一个上好前程。

  而将女儿卖了,用来换纸的故事。

  更残忍且现实的地方是,这是一个真实发生过,甚至是正在发生的故事。

  广语堂频频点头,接着指出自己在意的另一件事。

  “陛下,真要实施义务教育的话,礼部恐怕还得面临改革,而今的礼部,既没有充足的能力,也充足的人手,来将陛下的举措,推向大唐王朝各地。”

  负责科举的是六部之中的礼部,来日若义务教育彻底实施推行,加上其后的三年公考等后续措施。

  其种种举措的任务,必然是要交到礼部的手中。

  想把义务教育这件事办好,当然缺不了办事的人。

  打算教出好学生,就得先有好老师和配合老师工作的人。

  他们三个人,分别指出了义务教育落地之时,需要优先解决的配套措施问题。

  主要的问题,集中在两个方面。

  一个是支撑义务教育落地所需要的大笔银钱,没钱,再好的举措也是白搭。

  另一个,则不仅涉及钱的问题,还涉及到寻找和培养一批,用来处理义务教育事务的工作人员。

  学校得建立起来,老师不能少。

  学校食堂里负责打菜的大妈等杂务人员,同样不可或缺。

  李建元微笑点头,“很好!你们没有简单的将朕的举措当做一个政绩来做,而是当成一个长久的计划来对待!”

  若是他们只看到义务教育实施的前景,而看不到埋在路上的陷阱,自己也不敢将此事彻底放手交给他们。

  义务教育这件事,不是一件短期就能看见成效的事情,应当将义务教育作为国策,长久的执行下去。

  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

  想等到这棵树长到参天之茂,今日,便是种下种子的时机。

  “朕知道你三人在担心什么,你们所说的问题,朕早有预料。此事,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就的。而是要将它,作为大唐王朝未来大业的基础工作,长久如一的执行下去。”

  “你们现在要做的,是在小范围试验义务教育,用事实得出确切的经验,等到时机成熟之日,就是义务教育举措彻底推向全国之时!”

  “你们现在的当务之急,是在大唐王朝的国土内,种下义务教育的种子!”

  李建元可从来没有指望过,他们三人能在短时间内,将义务教育举措推向全国。

  他们三人就是本事通天,也难挡大局。

  大唐王朝而今的财力,尚且支撑不了如此耗资巨大的国策实行。

  李贤瞬间就明白了陛下的意思,“陛下的意思是,让我等三人,选取一个合适的地方,开展义务教育的工作,然后用小范围的实行积累下足够的经验,再静候将义务教育推向大唐王朝各地的时机?”

  “孺子可教也!”

  广语堂听完陛下的话,提议道:“陛下!如若要选取一个地方,不如就选在都城周边。”

  “说说你的理由。”李建元问道。

  “一来,都城周边地方近,各种消息及礼部的人手,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和派遣过去,回馈的速度也快。可以更好、更快的根据情况的变化,来调整具体实施的方案,省下途中漫长的等待时间。”

  “二来,都城周边,大概可以类比地方各地,并不算繁华,日后推行出去的时候,应当也更符合地方的的民情。”

  选在都城周边,可以节约时间,以及更好的把控和调整进度。这,本身就是李建元的第一选择。

  唯有放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,李建元才能根据情况的变化,调控整件事的进度。

  在此基础上,再一点点的放手,交给他们去办。

  如果他一开始就松手,下面的人极有可能阳奉阴违,或是出工不出力,延误进度,浪费宝贵的时间。

  见惯了划水摸鱼的官员,李建元对底层的官员,仍然不太放心。

  有东厂在一旁监督是一回事,底下的人能不能真心实意的把事情办好,可又是另一回事了。

  以杀止伐,以杀止言是特殊情况,特殊操作。

  长久的高压政策,只会让大唐朝堂的官员惶惶不可终日,一个连活着都提心吊胆,食难安寝,入夜难眠的官员,如何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,把事情办好?

  这也是为何,李建元开始逐渐减少残暴手段的原因。

  因为暴政,终究结不出良果。

  特别是在想要迎接发展的时候,稳定,才是第一等重要的前提条件。

  李建元追问道:“都城周边,是一个绝佳的选择,具体的位置,你们可想好了?”

  慕容观复往前走了一步,倡议道:“陛下,臣以为,不如就选在都城西边的王家村吧。”

  “王家村?有什么说头?”

  “王家村向来有喜爱读书的风气,在十里八乡中虽不富裕,但出过不少才子,其内心里接受义务教育的意愿更高,定然更乐意配合咱们的行动。加上王家村周围地势开阔平坦,用来建学校,也非常方便,能省不少时间。”

  实际上,这个地方是三人在来的路上就商量好了的,只是由慕容观复说了出来。

  此次只是试验,为了弄清楚具体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,提前准备好解决的方案。

  或者,至少心里能有个底,以免出现太多不可控的因素没,导致整体计划的崩盘。

  那么,一个更有读书风气、更愿意配合实施义务教育举措的王家村,当仁不让,成为三人的首选。

  “可!朕允了。”

  “陛下,还请你给此地取个名字吧。”

  李贤所说的取个名字,自然不是请陛下给王家村取名字,王家村有自己的名字。

  他的意思是,请陛下给计划开始实施的地方,留一个值得铭记的记号。

  概而括之,就是一种仪式感,一个标志,表明此事、此地的重要性,用以同其他地方区别开来。

  办正事,自然要有正儿八经的名头。

  “此地,是朕给大唐王朝未来种下的禾苗,期待着它来日能结出丰硕饱满的稻谷,就叫它义务教育试验田吧。”

  “义务教育试验田?”

  李贤自顾自低声念叨了一句。

  感觉这个名字念起来拗口,说出来也别扭。

  但听过陛下的释意后,顿觉贴切而又奇妙。

  王家村,如今埋下的,不正是日后大唐读书人的种子么?

  “谢陛下为我等解惑!”

  慕容观复和广语堂二人,交流了一下眼神,忽然一起躬身喊道。

  到了这个地步,两人早已经看明白了。

  在陛下的心中,必然早就有了具体的举措和实施的地方,连名字都胸有成竹。

  陛下,分明是在提点自己等人呐!

  “哈哈!无妨!你等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,体悟到朕的意思,实属不易。”

  调教、提点他们,在李建元看来只是小事而已,不足道也。

  要是自己带着他们走,他们还走偏了,那才麻烦呢!

  望着三人深深的黑眼圈,李建元开口道:“好了!剩下的具体工作,你们三人和礼部商量着解决吧。现在,朕还有一件事要让你们去办。”

  “陛下请吩咐!臣在所不辞!”

  三人一同躬身,准备接令。

  李建元脸上露出狡黠的笑容,指着门口道:“朕命你们即刻回府睡觉,在明日天亮之前,不得出府门!”

  三人微微一愣,接着轻笑一声,“臣!遵旨!”

  待三人走后,李建元理了理心头的思绪。

  义务教育非一时之计,而是长久的国策。

  如今,算是踏出了第一步。

  王家村成为第一个义务教育试验田,会开始建立学校,召集老师,然后培养学生。

  再慢慢改革礼部,驯化礼部的官员,让他们摒弃落后死板的科举制度,开始适应新的国策。

  期间出现新的问题,就迅速找到合适的对策解决。

  一项国策的推进,不仅要有果断且坚决的决策,还要有落地实行的推演。

  等到王家村取得成效之后,就可以在大唐王朝的各地建立起第二个、第三个等等义务教育试验田。

  等到大唐王朝各地布满义务教育试验田,教育的星星光点,在各省的土壤上面亮起。

  届时,李建元只需要大手一挥。

  一声“火起”!

  便能点燃大唐王朝教育的烈火,形成席卷国内的燎原之势!

  用知识的火苗,点亮大唐王朝的未来!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g94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g94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